郝贵强——大师
【个人简历】
郝贵强,男,河北省工程设计大师,河北省政府特贴专家,工学博士,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先后荣获河北省勘察设计行业优秀青年设计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施工图设计审查先进个人,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十二五”期间实施信息化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工作学习简历:
2005.09~2009.03在天津大学建工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2.02~2005.02在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攻读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0.09~1994.06在重庆建筑大学(原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4.07~2003.12,北方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结构设计室主任
2004.01~2018.11,河北大地建设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设计院副院长、副总工程师、副总经理
2018.11~至今,中土大地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
2015.01~至今,河北建伟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兼)
多年来从事结构抗震、建筑隔震与工程加固,新型结构体系等领域的科研与设计工作,主持和参与了上百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项目类型涵盖了目前常用的各类结构形式,包括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轻型钢结构、重型钢结构、大跨空间结构、多层钢框架结构,高层钢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等等,主持了一系列诸如河北开元环球中心、石家庄人民会堂、石家庄广安大厦、世贸皇冠酒店、联邦东方明珠、石家庄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等项目,其中众多项目填补了省内同类建筑的空白,在国内也处于先进水平。
承担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20余项,工程设计和科研成果获奖30余项,其中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河北省建设行业科技进步奖7项,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28项等。发表《钢筋混凝土超短柱与型钢混凝土超短柱滞回性能试验研究》、《防屈曲支撑在抗震加固工程中的应用》等学术论文。
主编河北省地方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波纹钢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20余部,并担任《河北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等技术文件的主编。发起成立了河北省钢结构设计与产业化分会,先后策划和主持了河北省注册结构工程师学术交流论坛、2017年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河北省钢结构设计与产业化分会学术年会、石家庄市建设行业科技系列讲堂等学术交流活动,参加“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工作,负责河北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工作,担任华北理工大学等多所大学硕士生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10余人,为规范行业发展和提高行业学术氛围,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做出了贡献。
【大师个人自传】
1 求学山城
从小学到中学,“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最流行,于是做个工程师就成了自己的一种职业选择。然而,学习结构专业并最终成为一名结构工程师却是兄长替我做的安排。
兄长擅长绘画,当年也曾想报考艺术类的院校,但是父亲不同意。父亲是文革前的大学生,在石家庄一中上学时本来理科很好,“大跃进”时发表了首诗,一冲动偏向了文科,很是后悔,因此希望我们学理工。兄长当时在石家庄市建委,跟建筑设计院接触比较多,知道“建筑老八校”,也明白建筑设计的专业分工。当年高考不太理想,“四大”是希望不大了,因此只能寄希望于“四小”了。填报志愿的时候,学过概率论的兄长掐指一算,重建工的希望最大。至于学什么专业,兄长说建筑学不错,但是学校要求交一幅素描作品。自己没有绘画基础也不愿意找枪手,就放弃了。这样,重建工的工民建专业就成了首选并如愿以偿。这件事让我第一次看到数学还真的有用,也奠定了“学以致用”的观念。不过在送我去重庆的时候,兄长还是在我的行李箱里放了几本建筑学和绘画方面的书,可能他觉得还是做个建筑师更好些吧。
1990年9月12日还是13日记不清了,一列长长的K189绿皮车把我送到了嘉陵江畔。至今仍记得出了车站,菜园坝火车站那几百级高高的台阶和矗立在山坡上的建筑给我的震撼。从那时起,就感觉到做个建筑工程师是一个很令人自豪的职业,这就叫“不明觉厉”吧。
然而,刚入学最初的日子并不是那么惬意的。首先是风风火火的四川话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比如《画法几何》老师把“直角”说成“直搞”,我很是费思量了几天。现在吃饭是“无辣不欢”,但当时看着那一簇簇红扑扑的海椒还是有点胆战心惊的。适应期过了,重建工严格而又不死板的学风还是让我实实在在地喜欢上了工民建这个专业。虽然“四大捕手”的老师和专业课必须的补考率让人提心吊胆,不知道当年毕业时如果四年之中没有补考过就能拿到100元的奖励的规定现在还有没有?但是在幽静而美丽的山城校园里接受权威教授的谆谆教诲,在流火的季节里享受重庆火锅的同时用麻辣的四川话和同学们指点江山,在淅淅沥沥小雨中看着漂亮的重庆女孩在高高低低的山路上跑来跑去,老实说,四年“变态累”的大学生活还是给了我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也给了我无限美好的回忆。
回到专业学习上,还是要感谢母校教育的质量和前瞻性。首先专业课的高水平和设计规范的衔接让我今天都受益匪浅。给我们授课的老师都是参与国家主要结构设计规范的参编者,当你在课上听着这些一般“只见其名不见其人”的学者给你把结构设计的原理和规范的条文娓娓道来的时候,对未来工作充满信心和希望也就是自然之事了。另外,计算机在结构分析和设计上的应用在当时也是很超前的。除了学习了计算结构力学、有限元和编程课之外,毕业设计时,我被分在了试验组,要求结构分析采用手算和电算,画图CAD和手绘同时进行。当时确实很累,但是毕业工作之后跑到所里专用的机房,看着单位的计算机而马上就能上手,还不时抱怨一下不如学校的电脑快的时候,还是有点沾沾自喜的。
稍有遗憾的是,这四年期间我还是没有时间和精力试验一下兄长的想法。但是,那几本书让我有了从建筑角度考虑结构问题的习惯,倒也奠定了我做个“开明”结构工程师的基础。
2 入行北方
1994年6月,结束了大学生活,带着满身的疲惫和兴奋离开重庆,回到了石家庄,进了本地最大的设计院——北方设计研究院做结构设计,开始了自己的结构人生。北方院是央企,当时可能还没这个说法,只知道是军工保密单位,可以不用写单位名称,直接写石家庄市148信箱就能收到信件。单位很人性化,报完到就让回家看完世界杯再来上班。对比现在,不免有沧海桑田的感慨啊!
还是说工作吧。中国过去有句俗话:“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重建工给了我知识,北方院给了我舞台。单位很大,大到齐师傅说,如果你这辈子能跟单位里一半的人配合过工作,那你就很是了不得了,当时北方院的底子很厚,技术力量很强,很多专业的专家在国内都赫赫有名。与这个专业里的专家前辈同处一室,耳濡目染,自己再努力点,成长得比较顺利。
北方院平台大,项目多,领导大胆放手的工作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毕业还不满一年,刚过完春节,齐师傅就让我独立完成三万多平米的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做完这个项目马上就上了广安大厦和世贸皇冠酒店(当时叫广安城),这可是石家庄最早的两个百米高层。2000年我刚刚当上工程师才一年,成了三所结构二室的副主任,还当了石家庄人民广场会堂的专业负责人。当时还有点胆小,问师傅,“你放心吗?”师傅说,“那有啥不放心的?你好好画,我好好看不就行了。”真是命好!
那时的北方院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设计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土建专业基本上以“老八校”为主,开个玩笑可以说是八国联军。做设计时思想开放,从来不盲从条条框框。当然,那时候还没有施工图审查,设计单位的地位也比较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记得做石家庄人民会堂时,框架——剪力墙结构,平面不规则,竖向也不规则。但当时规范对这方面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但是自己凭着直觉和力学观念就采用了分块刚性的概念进行了结构分析,并得到了孙老总的认可。还有一次,做市国税局范西路办公楼时,外维护结构的窗间墙很短,加气块砌筑连构造柱都放不下。自己一时脑洞大开,设计成预制构件,工厂制作,现场拼装,施工单位没意见建设单位也说好,想想也挺幸福的。要搁现在,恐怕……
感谢北方院,她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起点;感谢北方院,她给了我开放的设计思想和正规的职业训练;感谢北方院,在那里我结识了一大批老专家和良师益友。但是图画久了,不免有些迷茫:一是技术上如何进一步更上一层楼?二是想去看看外面那个更大的世界。
到北方院已经整整9年了,虽然成了设计室的主任,马上就要评高级工程师,但还是想走了。齐师傅说:“咱们去大地吧。”我说:“好。”于是2003年7月的一天,我递上一份措辞幼稚的辞职报告,追随师傅到了河北大地土木工程有限公司,同时还被允许到天津大学读研究生。为什么跳槽了又去读研读博,其实这也是去大地的一个原因。公司领导重视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允许我边学边干。
3 深造天大
话说考上天津大学的研究生还是很费了一番力气的。那一阵的辛苦,工作之后也只有当年一边干人民会堂,一边考“一注”的时候才能比了。准备考试辛苦,考上了就是有苦说不出了。周一至周五,在天大的教室;周六和周日,在大地的办公室。捧着大厚本的数学书,不定期还要做一个英文演讲,这些都是多少年没有过的感受了。但这也恰恰考验了一下自己,看看还能不能真正坐下来研究点问题。
天津大学不愧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大学,“东方的康奈尔”,名人荟萃,底蕴深厚。当你看到中国桥梁工程开拓者茅以升的全英文教案,当你看到中国水利工程的开拓者刘书田的毕业设计,那种感慨非语言可以描述啊!
在天大6年期间,王铁成教授一直是我的指导老师。王教授留学日本,工学博士,是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主编之一。王教授温文尔雅,学识广博,治学严谨,大家风范,是混凝土构件斜截面承载力和异型柱结构方面的权威。我的博士课题是碳纤维增强混凝土异型柱框架性能的分析。正是在王教授的指导下,我才认识到了学术的汪洋大海和高山仰止。
天大读博使我对结构设计理论有了新的认识,自我感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不小的进步。在这期间,安安静静地读了几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有李杰、李国强老师的《抗震工程学导论》(别看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写的,还是导论,但是和许多现在刚出的书相比,呵呵。)、Anil K. Chopra教授的《结构动力学理论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白绍良教授那本手写的抗震设计讲义、童根树教授的《钢结构设计方法》、Park教授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当然少不了还有那本大名鼎鼎的林同炎教授的《结构的体系和概念》。
好不容易拿到了博士证书,摸了又摸,觉得还是喜欢做结构设计。天大“实事求是”的校训和师傅的感召让满血复活的自己回到大地,继续完成做个“开明”结构工程师的梦。
4 扎根大地
大地是片沃土,是建设部两家最早建筑业股份制试点企业之一,另一家是鼎鼎大名的上海现代设计集团。但我刚到的时候还很荒芜。总共二十来位同事,结构人员八、九个。年岁,我那时三十出头,但已经是第二老了。看着一张张比我还稚气的脸,责任感油然而生。带着新毕业的大学生下工地,每月一次的技术讲座。让心灵手巧的刘工制定统一的绘图规则和统一技术措施,和郑工、张工讨论着如何使年轻人更快地成长。求爷爷告奶奶请来省里的大咖们来指导工作,慢慢的,慢慢的,我们破土而出。
来到大地第一个工程挑战是“联邦·东方明珠”,64万平米。李老板胆子大,想法多,要做全亚洲最大的热带空中花园。大底盘多塔结构(7个塔楼!),南北两区以钢桥相连,高位转换,框支剪力墙一个能不少!李老板还要省钱,钢结构?想都不要想!型钢都不能放。想想那些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日子,也有点佩服自己和同事们居然挺过来了。
让大地真正实现腾飞的是“开元环球中心”,这个项目目前仍是河北省第一的高楼,当年排名全国二十名左右。当这个245米高的大楼矗立起来的时候,当我们打破了省内超高层建筑只能由省外国家顶级设计院设计的神话,甲方的李总、合作方日本KKS的高木宪雄先生露出满意的微笑的时候,所有团队的人员那个自豪劲只有到空中大堂去表达了!钢管混凝土结构、斜柱转换层、钢桁架伸臂加强层、桩基的变刚度调平设计、结构非线性分析等等这些工程设计前沿的技术研究与应用,让自己的知识贮备得以大放光彩。
来到大地后另外的一个技术收获就是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以前由于各种原因,基本上不做科研。大地的领导特别重视科研的发展,公司名称也改成了河北大地建设科技有限公司。天大的研究生生活,自然离不了科研课题。《水泥土桩的数值分析》、《钢筋混凝土现浇空心楼盖的性能研究》、《BRB加固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研究》等等使自己在科研领域有了涉足。科研与工程设计相结合更使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当国内的减隔震专家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大地公司2009年就独立完成减隔震的设计,小杜同志亲自到工厂监督完成BRB构件的制作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现在的大地,五百来人的设计团队,六个设计院,从规划建筑到市政园林,从工程设计到工程咨询,已形成覆盖全行业的土木工程技术服务产业链,大地设计也已经成为了省内建设行业的一个品牌。我本人也由一名工程师成长为正高级工程师、全国超限审查专家和省政府特贴专家。做个“开明”结构工程师的梦正在开花结果。
5.不惑之惑
孔子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古人寿命短,社会变化慢,“不惑”和“知天命”容易做到。而今自己正处于“不惑”和“知天命”之间,忝列于河北省工程设计大师之中,回想起成为全国最年轻超限审查专家时的惶恐,市场残酷竞争下的挣扎,新技术与老概念交锋的彷徨,夙夜兴叹,“不惑之惑”越来越多。
其一,什么是好的结构设计?
以前曾经认为符合结构设计规范的就是好的结构设计,后来又觉得满足建筑功能要求的就是好的结构设计。直到有机会和国外同行交流设计心得,听到Arup的何伟明博士侃侃而谈,读到塞西尔·巴尔蒙德的《异规》,看到一年一度的Structural Award 的获奖作品,亲自到现场体会一下悉尼歌剧院的天才创作,才突然发现自己做得很LOW,是结构;人家做的很COOL,是力学和哲学!那,什么才算是好的结构设计?
其二,如何做好的结构设计?
靠规范?规范说了,“遵守规范本身,并不能免除结构工程师的责任”,因此,规范只是你的拐杖!靠软件?软件说了,“软件已经过实际工程验证,但设计师应自行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这样,软件只是你的计算器!靠概念?概念说了,“很多概念是很多说不清的经验的总结,甚至是在假定条件下的推理”,因此也不是亘古不变的!那,如何做好结构设计?
其三,如何在“已知”和“未知”中“自知”?
有人说,“结构设计不止是技术,还是艺术”。好!原了兄长的梦!又有结构大师说,“结构设计就是利用性能不完全清楚的建筑材料,采用不十分准确的计算方法,满足公众对安全的强烈愿望。”严峻了!不过想想千年的定州塔、赵州桥,想想百年的帝国大厦,也就有点“顿悟”。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如何在“已知”和“未知”之间“自知”?
……
古人说:“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出去游一游,看一看,“井蛙”之感越发强烈。在结构设计的这条路上,做个“开明”结构工程师的目标却越来越清晰了——做“结构的规范”而不是做“规范的结构”!然而一切才开始,小马哥说得对,“呵,我才刚上路耶!”
【部分业绩】
从业以来,获得国家、行业、省级荣誉称号4项,并于2017年获得"河北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工程设计和科研成果获奖30余项,其中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河北省建设行业科技进步奖7项,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28项等。
作为工程负责人主持设计了很多填补河北省空白的项目,例如河北省最高建筑--开元环球中心,建筑高度245米,河北省首座采用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的超高层建筑,在高位结构转换层、伸臂桁架加强层、变刚度调平桩基础设计等多项关键工程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成绩。日常工程设计中勇于创新,勇于突破,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应用方面成果丰硕。例如2000年石家庄人民会场工程后注浆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的应用(国家行业标准2008年方将此项技术列入)和HRB400级钢筋的应用,当时在河北省乃至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又比如1999年石家庄国税局外装饰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设计与近几年国家大力提倡的装配式结构相契合。
主持科研课题14项,解决多项重大技术问题。其中,"高性能屈曲约束支撑减震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于北京新机场等国家重大工程,并于2019年获得了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防屈曲支撑加固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研究"解决了河北省重点工程"河北省图书馆改扩建工程"中的抗震加固的重大技术难题,且“河北省图书馆改扩建工程”获得了中国勘察设计协会“2019年度行业优秀勘察设计奖 优秀抗震防灾三等奖”。
获得发明专利5项,其中连梁阻尼器技术应用于北京"中国尊"等高烈度、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
积极响应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受政府主管部门委托,主持或参加编写了大量的行业和省级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如河北省地方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波纹钢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程》等,为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出版著作3本,发表论文17篇,代表作有:《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勘察设计与审查常见问题分析与对策》、《河北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防屈曲支撑加固混凝土框架设计研究》、《钢筋混凝土超短柱与型钢混凝土超短柱滞回性能试验研究》等。
长期从事防震减灾的技术审查工作,参加国家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专家委员会工作,同时担任河北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委员会秘书长,积极组织和参与河北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审查。
在多个国家和省级建筑业协会、学会、专家委员会社会团体中担任领导职务,对绿色建筑、节能减排、装配式建筑、钢结构设计与产业化和BIM应用等诸多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担任河北工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等多个高校硕士生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人。